青涩,回不去的夏天——《虹色旋律》

(剧透警告)

“我是何婉露,也是许雨微。这身处一个躯壳之中的两个灵魂,都曾被你拯救过。”

“让贪心的我,再享受一下你的温柔吧。”

《The Melody of Iris 虹色旋律》,21.2小时全GE通关。

综合评价为:一副慢热的骨架。

在写下这篇游评之前,我大概已经知道自己大致会写些什么了,不出意外会是通篇的批评。所以在写之前,先去看了看其他评论和作者的话,下决定要给出这个推荐后,才开始写游评——不仅因为我正站在2024年,用现人的眼光看近14年前开始创作的作品,仿佛在用硕果批评树干;还因为我所看的,仿佛是那个未来自己的过去,或者说现在这个甚至连创作的热情和勇气都要消失的煞笔大学生。

叠盾结束,开始评价。

为了解释所谓“慢热的骨架”,就把剧情拎到最前面分析吧。

所谓“慢热”,即是很多评论也已经提到过的节奏问题——我自己玩的时候,很多冗余的地方直接ctrl过去了。

跟兰若去看一场流星雨,把从家人到医生的报备全部列举了一遍。

跟林宁打场篮球,把战术全都列举了一遍。

写到林宁和兰若比赛篮球的焦点时,详细交代了“用转球的方式决定先后”……

这些内容既不能贡献观看的心流,又没有作为藏剧情线头的掩护,也没能成为对叙事环境的补充。

更为典型的是,真女主线中,直接让观众站在女主的视角把整条线从头看了一遍。用女主视角揭示女主认识苏晓、女主打出那个电话的谜题、女主在幕布后一边听不知情的男主告白一边哭是很好,但如此冗长的内容直接把惊喜感和情感体验全部冲淡了。

所谓“骨架”,其实是一个双面的评价。既是说剧情的结构良好,也是说剧情的描写不好。

飞机落地,男主有青梅兄妹,有青梅姐姐加老师;认识了画画的天才少女,心里想着那个背后的女孩——基调设定完成。兰若线,讲一以贯之的爱慕与一以贯之的亲情之间的混杂;惜月线,讲惺惺相惜的吸引和坚守承诺的误会;林宁线,讲前行、驱动、追赶以及利用和感情的暧昧;雨薇线,讲两个心知肚明者的第二次初遇。

骨架不落俗套,处处可发力。尤其是雨薇线,在女主视角看到背后的故事,让我一个《回忆忘却之匣》入坑,喜欢看情感背后的解谜而且认为青梅大于天降的人直接爽到。

然而,这具“骨架”亦有“骨质增生”之处——兰若的病情危急时候,输血的是一个不认识的大伯,前文毫无铺垫,后文告诉读者“这个大伯一眼就看出来女主要出事,准备给她输血”,非常莫名其妙。雨薇线里惜月的心结自动解开,原来是因为惜月早就是雨薇店里的常客,但前文三条线中,甚至连这个花店的存在都没有提及,不免机械降神。

而至于填充骨架的“血肉”,情绪爆发不足,叙述过于平面,而这些问题的原因,残念的不止上文所说的“冗余”一点。角色的行为只有目的性,只是把内心的情绪描述出来,而不是讲出来。“此时心中五味杂陈”,那男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是的,很细腻,但更难共鸣了。

情感最重的雨薇线,男主分明没能确定对方就是过去的那个人,内心有怀疑却在行动上斩钉截铁;女主分明确定了对方就是那个人,表现上却没有一点拉扯。

全作的基调有一种“淡淡的恋爱”的味道,或者引用作者所说:“有哪个姑娘愿意亲身指导我一下什么叫爱情?秋梨膏。”我并不讨厌这点,雨薇线最后,两个人在月湖的清晨轻描淡写地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是很戳我的审美的。但这份“淡”,与男主的内心纠结到休学了两年,又不能匹配在一起。

对剧情体验进行评价还有一个重点,也是对上文评价补完的一点,即是叙事环境。或许还要需要解释两次。

叙事环境的第一个解释,指观众欣赏这部作品所需要的文化背景。

设定在海滨小城,有高中,要高考(高考可以用计算器,妈的,沪爷!),人物取名很中国青年,但文句——好重的日式中文!诸如“为什么我不能在这里啊?而且你对我的称呼不是很失礼吗?”这样的句子频繁出现在关键桥段中,但同时又非常热心地描写了下楼丢垃圾、化学课教做肥皂这些更生活化的内容。

我掏出自己的校园经历,发现不能共鸣;掏出看番推gal形成的二次元叙事,还是不能共鸣;于是只能非常疲惫地一边推一边试图构建一个叙事环境。

叙事环境的第二个解释,指这部作品给观众描绘的的情感氛围。

大家都很幸福,或者说没有痛苦的实感——虽然主要角色里一个丧母、一个离婚、一个是孤儿,但剩下的所有父母、养父母都是百依百顺的好人,即便是“两成可能复明,八成可能醒不过来”的决定也最终会支持;不认识的高中生出现在花店里说“我要来你这儿打工”也会被同意;生活压力小到医生对病人说“你要不大学之后直接来我手下干活吧”……或许也就是作者说的,“不懂人世间的恶意为何物,欠缺了这一块的描写,导致故事缺乏善与恶的对比,就显得剧中描绘的‘善’用力很猛,而有些浮于表面。”

这种氛围也直接影响了角色塑造和矛盾的轻薄。例如玩家看到的沈轩只有为了承诺和宜清市呕心沥血的一面,是一个有一技之长、信守对亡妻承诺、甚至得了绝症的,完全的好男人,那惜月跟父亲闹了那么久的矛盾,难道是惜月任性吗?

在这种氛围下,每个角色本应有足够的空间去医治心理的毛病,故而显得那些心结只是一些小九九罢了,而不是需要逃离一座城市数年去逃避的心魔。这或许也是上文所述的“淡”的来源。

此外,还有一些小吐槽:

文本对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真是完全不避讳——“也许是因为要开车,所以酒喝得很少吧”是不是不太好……

有些地方还是有叙述bug,比如盲眼的女主“到前厅一看,并没有客人在。”

男主直到最后才有管真女主叫“雨薇”的权利,但苏晓早就管女主叫“许雨微”了。放到现在,看ml仙人冲不冲就完事了。

下面评论配音——我很想说一些更直接的批评,但个人在配音这一块的口味的确比作画、音乐、演出的标准要刁钻很多,所以还是说“平平无奇”吧。

配音担当是出过森中人、朱雀橙这样优秀CV的月声配音社,这一作在2014年发布,2011年开始的录音工作,是绝区零女主、崩铁黑塔的CV一口井老师的商配处女作(大概?),也是小N的第一个正式的原创角色,但就表现效果而言,反而是其他两位萌百查不到的女主更优秀。

策划找一群CV,把文本发过去让他们自己录,接到音之后做进程序里。整体缺乏统筹,缺乏对戏,在最后的Staff中,也的确没有找到配音导演。配音成为了叙事上限的一个限制。或许有许多本可以传达出的感情,在未经统筹的配音下被埋了下去,不如让读者自己脑补。

但,2011年,国gal,谁能批评这种流程呢?如今这样看待它的配音,也只不过是背叛着自己的过去,十年前的我恐怕是能被单单音色征服的。再者,哪怕在2024年,我自己的第一次尝试也干了这种蠢事儿……只是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小丑罢了。

此外再闲聊一下演出、作画和音乐吧。

演出方面,音效和语音做进了一条轴,每次来电话都要听完铃声才能点鼠标继续,略有些不足。但它甚至有3D动画,甚至“手机掉地上”一个小情节都做了动画……该说是诚意满满了。虽然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电视上的动画片质感,但这一定是我太年轻所犯下的错,毕竟就是那个时候的作品嘛。

作画,似乎最初的版本中就已经有了许多的差分,惜月有专门的摘耳机动作,光这一点也称得上诚意满满。

音乐的存在感比较弱,但意识到之后才发现其实融入的很好。主题曲的话……太上世代内味儿了,真是爷青回啊。

一边写,一边听着CV的感言,每个CV都有2014年和2018年两个版本。又能听见2014年的“括弧笑”,又能听见四年间的成长,在真实的人身上看到的故事,真正击中了自己那些怀旧的、复杂的心绪。原来那些回不去的夏天里,真的有这么美好的故事……但自己现在的夏天,能成为未来回不去的那个吗?越写,越觉得这些文字会变成回旋镖打在自己身上,也越觉得自己坐在现代的宝座上,用十余年的新事物心安理得地指责开拓者的心血,故而就到此为止吧。

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甲辰年初

下车的时候,忘记熄火了,关上车门才发现汽车还在轰鸣。可能是不想让车载音乐停下来。

先到的是喂鸽子的地方。鸽食的价格好像没变过,三元一杯。只是原来可以飞到整个广场上的鸽子,这会儿只在那个铁笼子里。问了卖食儿的叔,他说现在不方便飞,旁边划了停车场了。我回头看去,是,用小栅栏划了一大块。

于是便按着记忆往里面走去。

先是路过那个石浮雕。小时候我从来没关注过,直到听母亲说石头上雕的两个人是她的曾父母,每次才会多留一眼。

随后走上城墙,没有看见相亲简历。

走下城墙,河边晒太阳的人不少。地上有不少马克笔写的字,有的长篇大论,有的短短一句。署了名,署了时间。“我会找到我生活中的米彩”,“米彩”是什么?难不成是“光彩”写错了擦不掉?

再往回走。到了那个健身区了,我便也久违的站上了那个荡腿的器械。一个小女孩夸张地对小男孩说“我怎么在这~儿也能碰到你啊”,两个人在各种器械旁上窜下跳。

健身区里面还有一片场地,看着像足球场,我从来没进去过。今天一瞧门是开的,便探头探脑地进去望了望——原来不是什么足球场,是一个叫“门球”的室外运动。场上中年男女拿着一根拖把形状的锤头,如打台球一般打地上的球,随后对着刚来的,还戴着电动车头盔的女人叫了一声“会长”。

我凑到一个还不热闹的场边,问一老哥这怎么玩。他是苏州哪儿的口音我不清楚,反正跟我不一样。

走出来,又到了喂鸽子的地方,打算买一杯鸽食。拿支付宝对着一个码扫了半天发现扫不出,才发现上面写着“使用微信支付”,绿色已经掉色成蓝色了。

拿了个没有我小腿高的马扎坐下,往笼子里丢吃的。鸽子伙食挺好,胖得像养了半年多的鸡。杯子里还是玉米、豌豆,还有一种不知道是啥的谷物,我开始研究鸽子喜欢吃什么。对比实验后发现,打在地上发出响声、仍在滚动的食物对鸽子的吸引力更大。

鸽笼旁边的走廊很窄,时不时有小孩路过。第一个在我身边看得入神的是个男孩,我把鸽食杯子递给他,他羞涩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后面来的是个女孩子,我也是递给她,她便很自然地把手伸进杯子里,捻了一把鸽食丢了起来,一边丢一边嘴里念着“过来,我命令你过来……”

我跟她说,“我给你布置一个任务,用这半杯,让至少五只鸽子聚拢过来。”我在想,让她也总结出鸽子对动态的食物感兴趣的规律,并以此设计行动方案。她答应了,但似乎只记得了三十秒。

我把那杯鸽食送给她了,她爷爷说“要说谢谢歪”,她好像是没说。

走出来到原本能喂鸽子的广场上,方瞥到阿婆嘴里的“相亲的地方”。那勉强算个走廊,也没挂着什么“相亲简历”,一头被建筑物几乎堵住,另一头面向广场。我实在想象不到里面的人要怎么“围到阿婆身边”,如果她不自己走进去的话。

再一次走进去,这次到了健身步道上。看到一家叫“老茶壶”的店面,招牌上书卖茶卖面,店门朝着护城河开,一旁还挂一牌,上有行书“浙大校友之家”。我很想搞一碗面吃,可惜门上贴一张红色的红纸,初一停业,其他正常。

沿着护城河走,那些黑色马克笔字迹倒是又来了,那个“米彩”出现了不止一次,那看来不是写错了。拿出手机搜了搜,原来是都市言情小说的角色,祖籍设定在苏州。

我还在研究为什么那些字迹的日期都是2024年1月的时候,身边路过一对父子。小孩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这里写字?”,父亲答六个字,“神经病,不文明。”我虽什么都没做,但仿佛也被骂了一样。

午饭点过,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一群老男人围在一块看棋,六十岁模样的男人没有空站,便站在台阶,把身子倾过去看。执黑的男人长考了半天,手里的烟烧了半根,灰都没有掸。

看来这是个“焦点桌”。当然,棋也不止这一桌。阴凉处有一桌观棋者少,我便站在旁边看。中国象棋我看不懂,基本的规则也不敢说都熟。用国际象棋的思维看,总觉得这黑棋得被捉双。

随后,从不知哪里冲过来一个穿着红色抓绒衫,蓝色裤子的男人。他一口口喘着粗气,直接站到了棋桌和围观的三两人中间。那一桌一边靠着墙,另一边也短,本来也站不下几个人,他还把两只手直接往桌边上一撑,几乎挡住了所有视线。

我认识他。第一次见他是在小学春游后,他在公交站台上冲到我面前,指着我手指上的“螺旋手里剑”说这个好玩。第二次见他是初中,那时候流行撕名牌,同学们在中央公园的广场上摆指压板的时候,他闯到我们人堆里哭闹。大家没办法,我便挺身而出,跟他到一边下象棋去了。蓝色裤子,红色抓绒衫。

虽然应该不可能,但还是有点怕被他认出来,我便走了。

回家的路开得很放空。

车倒进车位,发动机熄火,音乐戛然而止。

打开门的时候,不好意思地又问了一次,我是谁来着?

然后忘记锁车了。

癸卯年末

下车,左手提着袋子,口袋里放着老爸念了两天的纸牌麻将,登上一段水泥台阶,轻敲了两记房门。

“老人耳背,这么敲怎么听得见呢?”于是老妈暴力地用手掌拍击了三下,里面方传来“阿是门响了?”的声音。

桌上的冷菜昨天已经吃过一遍了。电热锅的电线很短,短得不仅插不到桌下的插头,连垂到地上都不行。于是便拿了个脏兮兮的排插,放在一张不坐的椅子上。

春晚还没开始,但电视总是得打开。阿婆不识字,阿爹不会烧饭。于是阿爹便拿着那张粉红色的红纸,告诉阿婆热菜要怎么弄。汤菜的油冻在了塑料盒壁上,阿爹拿出一只热水瓶,倒些热水进去晃一晃。鸡和鱼上桌,剩下的便也不弄了,毕竟吃不掉。

总之我先搞了一筷子凉拌海蜇。阿爹把鱼移到我边上,可我并不怎么吃鱼。

这时,阳台上的两只母鸡开始咯咯地叫了。

“阿哟,哪夯叻叫阿。”阿婆起身,拿了舀勺去喂鸡。

“你看,你阿婆是懂鸡语的。”老爸一边笑一边说。阳台上同时传来“阿?饿哉?喏!吃喏!”的声音,像是在喂宠物。

说起来阿婆好像说过,过年要杀一只给我吃。

随着窗外响起的鞭炮声,电视里传来小孩猛猛哭闹的声音。电视放的是苏州一套,是电视剧,原来是演到了小孩在医院打针。于是不知是谁何时把电视换到了中央一套。

“今年阿廿三岁哉,十足廿一岁。”

“今年过了二十二岁了,到法定结婚年龄了。”老爸看了看我。“再过三年生孩子都算晚生晚育了。”

一周前玩了一个“赛博斗亲戚”的AI聊天程序,这下轮到我最讨厌的一集了?

“乂!你寻不着么,阿婆帮你去寻一个!”

我笑得挺开心的。

“男小囡吃香!上趟过去桂花公园里厢,他们问:‘欸!你是儿子还是女儿!’,我么讲‘儿子’,马上一群人围过来,问我‘儿子几乎大?’,我讲么婚阿结哉……”

她这个故事,两年间跟我讲了不下三遍。初中之后,桂花公园我好像也没再去过。很难想象古城墙上拉满相亲简历是什么样子。

“你下趟勿要讲儿子了,讲孙子。阿爹用毛笔字帮你写一张,挂了各个阳伞阆厢”……

“喏!廿四岁!南京大学!窝里厢满好,工资么阿弗低!你阿婆么天天微信被人家微哇!”

“你拿轧朋友当仔做生意,个么比轧朋友好个生意弗要特多,我轧朋友做啥呢?”此时我又一次被苏州话缺失的表意和年幼时我缺失的乡音左右夹击。

但我笑得真挺开心的。

和猪蹄一起烧的鸡有点干,半碗饭,我还是从桌子那边夹了块酱方。

塑料桌垫撤掉,老爸便要我拿出那副纸牌麻将。我拿到这副纸牌第一天就觉得肯定不对——一百多张牌分成两叠洗,至少这两叠里的牌是不会交换的,我洗的牌里有三张三索放下面,那上面半叠里肯定只有一张三索……

果然,虽然我事先洗过一遍了,还是根本洗不开,上家摸切什么我就摸什么,牌还很滑。打了两把,我便找阿婆拿那一副竹的麻将。

阿婆拎出一个掉色的来伊份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副麻将,还有好多张阿爹用过的火车票。骰子只有一颗了,便也码好了牌投。

“怎么会这么摸呢?这边摸,这边是杠头……”上家那个“老麻将”指点起来了,但我怎么摸怎么不对……我好像昨天才从雀庄里出来来着……

妈的,他怎么让我们逆时针摸呢?!

他终于绷不住了。但还是一边打牌一边嘴硬,“那你们是不是没有人质疑我呢?”

哎,但偏偏是他狗运好。杠开得非常上嘴脸。

打得其实并不特别有劲,上家还喜欢没事偏头过来看我的牌,我便不理牌,想着从转脑子里找点乐趣,同时防他……好吧,大概防不住。阿婆又去喂鸡了,阿爹便坐上牌桌。说来下家这位才是真正的“老法师”——因为喜欢掐别人的牌,连碰都不给人碰,老年人活动中心也没人愿意跟他打了。哎,我真是继承优良传统。

他们说阿婆喂鸡像喂孩子,那我还得管那两只母鸡叫姑妈。

“没有浇头阿?阳春面阿?个么没有刺激歪……”下家老法师好像也不理牌。

但我摸上四暗刻了。上家说“对死忒哉,只有我好胡嘞”,我便看着手里三张五饼,对碰的七饼和打完的八饼心里暗笑。七饼果然是从对家手里出来了。

“龙!”

……好像不对?

“喏,门清对对胡!”

在苏州麻将里也挺大的,但是没有“浇头”。

还是不算有劲,我便开始报起各家听牌,结果都没猜中。

最后一手牌,很快地听了三六九万。下家打九万我没要,对家打三万我没要,轮到我摸,一张九万自摸。苏州麻将也是摸三家的,三六九一共十一张,损两张而已。

“这个人,前面打了两张,眉毛都不动一下的!”但仿佛因为这个决策,“老麻将”对我的麻将技术改观了。甚至说“以后打麻将也能养活自己了”。

但是没有“浇头”,反正没有“浇头”。

麻将收起来,春晚第一个小品上了。“小撒小尼都没龙洋好看”,搞笑,但没什么劲。

于是三个人准备回家了。门边的墙上挂着一块木板,上书“随缘”。我每次看到都想笑。它仿佛也露着笑,弥勒佛般的笑,看着我试图争辩科目三上春晚为什么是审美降级的样子;看着我见人手切六饼猜她听四七饼而她不知为何听了个万字三面的样子;看着我试图解释零零后新婚姻观念的前因后果而对面只会点头的样子。

走下水泥台阶,楼下有一家人在放鞭炮。中年男人用烟头点燃炮仗,猛地展开看似笨拙的躯体,把它丢向空中。“砰”的一声,炸了,吓了老妈一跳。

回家的路烟雾朦胧,窗外都是炮仗的味道。我懒得开车,老爸把油门踩得很重。

我问他是不是憋尿。

他说,“谁憋尿?”

明天去桂花公园看看吧。

而我的灵魂……——《回忆忘却之匣》

“2023年12月24日,南京的雪好像已经全部化完了,但记得苏浙体育场上还留有雪人的‘遗骸’。是日下午我坐在回学校的列车上,翻着考试复习资料。彼时丝毫不曾记起,那个匣子里,那日下了一场温柔的雪,孤儿院前的雪人见证了两个孩子的约定——匣子里的故事,也是在这一日走向了一个甜蜜的结局。”
《回忆忘却之匣》,steam记录22.4小时,此前不知多久,全线通关。
综合评价为:一本魔幻现实童话,一本我永远不能客观评价的满分作。
(剧透警告)
接触到这本作品是在2015年末。当时还是一个玩MC的懵懂初一小鬼的我,在大橙子的优酷频道上看到了它的实况。抱着随便看看的态度点开了视频,不曾想一发不可收拾。而在2024年1月,偶然的契机让我又打开了它,亲手推了一遍。自然,见它已经不似初见。
各个方面一个一个说过去。

作画——这个我不懂,但是优秀!

CG和人物立绘看着非常顺眼,画风干净生动。背景素材稍显粗糙了一些,但也可以接受。角色设计的体现上,从设定集得知是经过了多遍磨合的,最终的结果也的确非常优秀。UI方面,风格简洁明确,日记UI非常出彩,此外带过不提。(我真的更喜欢老版的字体……)

音乐——主催就喜欢钢琴、八音盒是吧?真是太棒了!
回忆忘却之匣OST中的几首静曲,几乎满足我对青涩恋爱童话的所有想象。Black truth成为了我对“情感戏中的坦白、揭秘”的想象源头;Sincere heart在30s的那一声如水滴般空灵的声音,似是把当年我的心扉点开了一般,至今难以忘却。
嗯,但除此之外,描写“危机”、“紧迫”的曲子就很一般(
主题曲《忆》,现在听来不管是进行、配器还是人声,都没有特别出彩之处,甚至副歌最后那个向下走的调,现在听起来仍然很怪。但简单的进行、钢琴小提琴木吉他加女声,交织起来的就是简单而纯净。
正是在我写这篇游评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首歌它是6/8拍。在音乐喜好上,似乎也的确在15年之后喜欢了很多三拍、四拍转三拍、变拍套拍的音乐,搞不好真的是某种契机……

配音——别问,问就是初恋滤镜。
八年后今天的我能听出过多的气声、能听出缺失的普通话和基本功、能听出角色塑造的单一,能听出反而是小然的CV各方面做得更完善一些,但八年前那个13岁的我,真的顶不住三位女主这种音色的杀伤力,尤其是紫苏九月。
选角方面,已经很难去评价了,毕竟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我自己选角审美的参考。
要批评的话,上述内容以外,配角选角的过多重复、演绎的出戏等,有很多可以批评,但到今天,能听个响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剧情,分点来讲。

首先是大纲——当年的我直接被干懵了。年代是傲娇还没退环境的年代,我是剧情作还只玩过页游的我。从女主的失忆到男主的失忆,从交换的匣子到巧合的再会,然后是头尾呼应的回旋和跨越时空的重逢。当所有的丝线在最后时刻织成完整的结局,我顶不住。我真的顶不住。

然后是文笔——现在看来多少残念了点,有一种读自己初中时期写的小说的感觉。
表白的男生会在女神面前对旁人说“你滚一边去”;穷凶极恶的反派带着枪,却偏要在自己中了好几枪之后才开……以及阅读的感觉不够润滑,有些地方总会出戏。
之所以说这本作品是“魔幻现实童话”,是因为其人设是魔幻的,背景是现实的,主题是童话的。
人设基本是“属性”:林璃是学校的万人迷,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递情书;连橙有个技能,只要看人一眼就能让人行动不能……结果林璃虽然叫男主亲昵地呼名不呼姓,男主大庭广众下说“她是我女朋友”,之后也从来没人找过男主麻烦;连橙的技能还有上位魔法可以康掉……
背景来源于“现实”:背景是国内高中,有运动会,有期中考;但这些东西只提供一个舞台,负责让男主和女主共事运动会报名、负责让男主到学校找女主一起自习,而至于运动会或者期中考本身,两笔就带过了。
主题最后很“童话”:爱和勇气可以跨越一切,回忆失去也不曾忘却——即使那是一群穷凶极恶到可以实施数十年的非法囚禁、给未成年人提供毒品的人。
这些东西有错吗?完全没有。不如说很多gal都需要这样的范式。但加之笔力的不足,就导致整个故事经不起推敲。角色的发言并不来自角色,仿佛是作者想要让玩家知道,或者是想要让角色说出这些话(尤其是男主,但也方便代入);女主为什么喜欢男主?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也都没有交代。
这并不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真实感”,而是故事的架构变成了一个仅服务观众的,小小的气泡。睡在气泡里很舒服,但一旦伸手蹬腿,便容易把它戳破。
嘛,但我在里面睡得很舒服,童话本身也就是一个气泡。
此外,这一作的情绪流非常“任其自然生长”。例如佑萌的三次失忆拉得不够长,情绪一直在较高的位置,以至于重新推的我已经忘记了其中一次是在路上晕倒,亦即记忆点较弱。

然而说来道去,你要问我给出的评分——是的,还是满分。即便它有千百处可指摘,我也背叛不了我的13岁,背叛不了听着主题曲就能哭成泪人的过去。
与这本gal的相遇,也是我接触国gal的契机。此后我见识了枫海相连的奇景、体验了中考与高考都和一个存档同步、看过了三种颜色拼凑的青春、喊出了那个即将消失之人的正确名字……看着国gal一路走来,它也成为了一个避风港。简单、冷清,但那分独有的似是触动又似是回忆之物,我却不知道何处可寻得。

这方叙事的箱庭,在现实和虚拟的两个时间尺度上,都已经成为过去。而我恍惚回神,却发现那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灵魂,却仍然困在这个简陋的回忆忘却之匣里。

我狗头内裤呢?——《三〇一室无一人》

浅剧透,不影响游玩

《三零一室无一人》,8+1小时,全线通关。

综合评价为:优秀的轻小说,普通的解谜gal,莫名的现实感

游戏打到一半,去萌百上查了查,发现这是一本轻小说的衍生作。打完游戏回头一想,很合理,果然如此。

各个方面一个一个说过去。

首先是作画——有点优秀!这个立绘完成度放国gal里算是非常高了,大多数路人也有立绘且识别度高,QQ人CG的味道也很正(?)。UI方面,交互有点生硬,但设计风格有整体感,总的来说很舒服。(主界面的动态高低是有点怪就是了)

可惜这方面实在懂得不多,狠狠夸一句然后下一个。

然后是音频素材——比较一般。开场的音乐总感觉差口气儿,没上到那种“校园庭审!堂堂开幕!”的味道,BGM没什么特色但能配合,配音口胡、带点日语断句但音色贴合。没有特别可圈可点,也没有罪大恶极之处。

系统——不太行。

SL双击偶尔卡住和切界面导致对话无法继续播放这种小毛小病暂且不提,作为游戏核心机制之一的“辩论”系统,虽然限制了玩家要在10秒内做出反应,但玩家完全可以在进入选择之前先把标红的论点读一遍,决定好了再进入这10秒。此外,做选择的界面动画有点慢悠悠,但中间10秒倒计时却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一个慢一个急,导致最后没急起来。

此外,角色个人线要求先在共通线中攻略角色,然而在攻略了一个角色后读档攻略另一个时还需要把好感选项之前的全部论战再重新打一遍,这也让我的通关时间变成了8+1小时——我真不想为了看一小时的剧情再花一小时,于是云通了红毛线。

文案——优秀的轻日常、尚可的推理线、割裂的出发点。

学生会、坐在办公桌上翘二郎腿的小只会长、会给成员沏红茶的秘书、有滑稽表情的Mr.Quin,鲜艳的一红一蓝(事卡普空!(大雾),作为一个轻小说set,不算特别跳脱,也不是非常古板。“四四棍子”、吃薄荷味薯片的猫能乐到点子上。

推理线的复杂度尚可,但加入“辩论”系统就有些奇怪。因为是轻小说改的gal,“辩论”的过程就要按着原剧本走,于是导致玩家需要和作者脑回路高度一致才能做对题目。不过给了十滴血,不至于会卡关就是了。

至于“辩论”这个词的使用……很符合我对于律师玩《逆转裁判》的想象。嘛,不过巧舟也说“如果懂律政就写不出逆转裁判”,倒也还好。

下面两个便到了重头戏。

首先要看本作的简介:“推理辩论+恋爱攻略!用推理与论辩深入中国式教育的痼疾……揪出说谎的同学、失格的教师和残暴的家长,打碎钳制着学生的教育枷锁。波澜迭起的校园庭审,在此堂堂开幕!”

然后故事开篇,介绍背景——学校以现实中的公检法为蓝本,搞了一套校园公检法系统、有电竞社可以正当开黑、能点外卖放宿舍门口、不强制晚自习……推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想起来,用这样一个设定去“深入中国式教育的痼疾”,是否有些地狱笑话了?

到这还不算不能接受,毕竟把“中国式教育”拉过来当反派写gal未尝不可,但越是读越是觉得,这两者的氛围实在是太为割裂了。拿《三色绘恋》举例,同样把“中国式教育”当核心矛盾,男主所能拥有的“美好回忆”是一直被局限的,是“从压迫下偷来的时光”,故二者形成反差,最后带女主见家长是一种“和解”、“释然”;而《三零一》就像是让P5画风的主角团打只狼画风的boss,一边是极具幻想色彩的日常,另一边是面目狰狞的现实,本身就凑不到一个图层上,玩家(读者)找不到“享受幻想的快乐”和“共鸣现实的惨痛”之间的度就被两边扯着跑。

从这个视角再思考,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中国式教育”更多就是一个“刻板印象”,反派成年人是一个个概念的摘出,只知道他“自己很失败”,但连他失败在哪里都不知道。角色没有实感,仿佛是因为主角的故事需要推进于是来了一个“万恶之源”来唱黑脸,所谓“深度”更是无从谈起。

再讲“恋爱攻略”——这剧情不是完全没谈上恋爱吗?!被旁人撺掇一下、意外贴了贴怎么就算谈上恋爱了?!

作为一个“推理”为主线,按照一个个“案件”分章节的游戏,共通线中写明女主心结,最后用一个章节直接解开心结并结束个人线,在我看来多少着急了一些。但这些吐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衍生作只截取了小说前一段,而小说的故事是男主和百合蓝毛抢红毛(?),男主和蓝毛谈上本身就是if线,故不多作评价。

然而必须要提的是,这是游评作者玩的第一部灵潭社作品。或许灵潭社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氛围,不在氛围内欣赏作品有困难也是可能的。

虽然感觉大半篇幅在批评,但综合而言,当成轻小说不带思考看的话,本作可以给出推荐。(这画风真好看!蓝毛suki!)

拜读轻小说原作Vol.1-5后追评:

原作无论是轻小说的乐子氛围还是推理线,强度都是超出我对于它原本的预期。那条狗头短裤至今悬在三零一的门背后,挂在墙上的枪亦全部鸣响。作者在Vol5后记中透露“在填高考志愿”,莫非此作还是高中时写成?时年大三一事无成的我表示佩服佩服。

或许是出于预算亦或是工期的考虑,改为游戏后只加入了Vol1、3、5的剧情和随后的尉迟DLC,是非常遗憾的。(给我把Vol.4做进来啊魂淡!)

从原作改的视角来看,前评中的一些矛盾便很好解释了——原作并不强调“深入痼疾”,以至于作者在Vol3后记中写道“它们在吾辈的故事里只是事件的素材而已,深入是暂时做不到了。”此外,原作也没有特定地去拉某一对cp(男主也没跟蓝毛抢红毛),“恋爱攻略”便也无从谈起。Vol5做成了夏千夏的个人线,开场的饭局剧情中把学生会其他人全都删去,便有了那种“这剧情不是完全没谈上恋爱吗?!”的感觉。

总而言之,在拜读原作后,对这部作品的评价还得再上升一个档次。作为轻小说改gal的一次探索,已经算是比较成功。

国gal小甜点——《咖啡甜恋》

(剧透,但没什么警告的必要)

《咖啡甜恋》4.8h全成就通关

综合评价为:平平无奇的其他和盲盒一般的剧情,神是真的神,鬼是真的鬼。

先说这“平平无奇的其他”——标准带些特色的作画;背景和BGM几乎都是免费素材;五个CV里三个萌百查无此人……嘛,但这一作的叙事,的确在这些方面不做要求就是了。

配音想额外提一嘴的是,并不是说“萌百查无此人”就一定不好,但至少这一作的配音很难说优秀。除了妹妹的配音很贴合人设和叙事节奏外,若舞把徐芗配出了晓歌的感觉(这边人设可能也要背锅),男角色方面,有的不贴人设(可能是我自己感觉),有的则干脆连重音都处理不好了……

然后说这“盲盒一般的剧情”。

在聊剧情之前,先要谈谈这一作的叙事氛围。故事设定在疫情放开后,为了加速经济恢复,地方政府给出了夜市摆摊的政策,男主和家里寄住的表妹被家里催着去摆摊了。角色里除了妹妹是大学生,其他人有甜点师、老板、网络主播……所以相比于国gal最常见的高中生恋情,这一作的剧情无论是结构还是文笔,都透着一股“现实”的味道。这种“现实感”背离了最常见的二次元叙事环境,故不可避免地对剧情的其他各方面产生了影响。

人设,经典的犬系傲娇双马尾青梅加猫系知性黑长直天降。角色塑造方面,满茳的形象很符合我对一个鲜葱的想象(?),兄妹之间的打闹使得这个角色可爱而真实。然而徐芗的形象就开始和“现实感”产生冲突了——一个原生家庭问题很大,心之壁很厚的成年人,会跟一个刚认识两天的男人诉说自己想要烤碳自杀?男主魅力加值多少?这种需要长线铺垫的剧情放在二次元叙事环境里会很通顺,但在《咖啡甜恋》的叙事环境中(以及短篇的缘故),总会觉得有些格格不入。

以及,对于卖包子的摊主作为主要角色出现的必要性抱有一点小小的疑问(

大纲,神一把鬼一把的开始。做甜品意外搞出咖啡馒头、出摊、帮妹妹赶走渣男、一起在后厨工作……虽然不算少见,但在现实的叙事氛围的gal中意外有些新奇,辅以良好的文笔,体验还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为了推进妹妹线剧情,让男主以“治一治妹妹天天约网恋”的理由把妹妹带去宾馆门口是否有些过于逆天?明明其他推进都很好,突然来个这种……感觉像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司机突然一脚油门再一脚刹车……

文笔,神一把鬼一把的集中体现。作者对于恋爱剧情的节奏把握很好,写进错浴室的剧情也不显得烂俗,徐芗坦白前两个人轮流出房间犹豫我愿称之为神来一笔。

此外,作者的用词有很多“我看得懂但我写肯定用不出来感觉很高级”的词,还有一个一度让我以为是打错了字,直到我上网一搜,词语的出处是《齐物论》……狠狠地感觉到自己没有文化了!

然而……作者总能想办法在甜甜的恋爱剧情里狠狠地让男主油我一下……女主问男主想吃什么,男主吻上去说“我就想吃这个”……“我对你的蛋糕已经提了非常高的要求了,那就是只能是你做的,别人都做不到”……我将评价为更甚于“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的强度…………

以及,虽然爆出了“文凭比男人有用”的金句,这一作的女角色仍然让我感觉处在一个“现实的人”和“二次元恋爱脑”之间上不去下不来的位置上。

这一作拿了2021中文恋爱游戏大奖最佳短篇,后续去查了一下,才发现参选的短篇加起来就两部。综合看来,如果想看点跟传统叙事不太一样的gal,可以给出一个推荐。

二次元好推理!——《七人杀阵-六阶谜题-孤岛海妖》

(剧透警告)

《七人杀阵》7.8小时;《六阶谜题》10.4小时;《孤岛海妖》6.6小时,全结局通关。

综合评价为:优秀的萌萌二次元推理向AVG,重点是萌萌二次元。

虽然我个人极度强调叙事的重要性,同时在推理偏好上也是个本格战人派,但罐头章鱼制作组这个类吊带袜天使的美术风格和本土化的二次元吐槽文风实在有点太可爱了。虽然这种美术和文风会不可避免的对氛围的塑造进行破坏,但也正是这种强烈的风格使得其本身成为了特色。就游戏体验来说……不得不说是非常良好……?这些方面找不到什么太多想说的,狠狠夸一句然后跳过。

三本作品虽然是连续的世界观,但还是分别谈一下。

《七人杀阵》,比较标准的暴风雪山庄。七个人到深山老林的别墅里聚会,发现上来的桥断了、开始下大雨了、地下室有尸体、大家开始按照碑文上的内容和杯子上的数字一个个死了……

首先,剧情推进的视点选择是比较有意思的。除了一开始就寄了的夏岚和在房子外面寄了的李丽思,视点从第三个寄的李郁开始往下推,寄一个就换下一个寄的人的视点从头开始。这种视点选择在信息的提供方面非常方便进行递进,而且不破坏故事线本身的完整性。

在案件设计上,从二楼穿到地下室的孔洞、被折断的门把手,很好的起到了Misdirection的作用。假死、凶手切换身份、密室杀人的手法经典且写得很不错。

其次,多重视角解读做的也很好。在七个现场留下的“洋葱、杯子、茶包、橙子、纸张、伞、太阳塔罗牌”,既可以解释为七个人分别的喜好,也可以指向七人与石碑对应的死法,也可以用颜色指向七人的发色,还可以取七个物品的英语首字母“octopus”指向真凶李郁胸口挂着的章鱼吊坠。(说实话,如果没有被《六阶谜题》集换卡牌上的“魔女李郁”四个字剧透完,我还真猜不到她是真凶)将“李郁”名字解释为“隔墙有耳”也是让我开了眼界了。

世界观方面,作为战人派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在“真实或虚构”的选择中如果选择“真实”,除了意料之内的大伙都真寄了之外,凶手也会变成根本没有出现过的一个门卫,并且故事就在前五章结束了,六到十一章完全就是魔法侧的内容。

个人更中意本格推理的理由是,“本格”既是一个强大的限制,又是一个有效的保护。它限制着作者不写出“密室杀人的真相是有个法师隔空捏爆了他的心脏”这种无聊剧情,也保护着作者不面对“这个会魔法的角色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使用红色形态”的质问。

但《七人杀阵》的魔法侧,可谓是优秀的。李郁只是有个魔女帮她收集信息,实际上的杀人手法是可行的。除此之外,“轮回”这一设定的引入,解释了第五章结尾玩家推理失败的可能性,并回收前面大量的伏笔。书架上的“L”后面的数字,在前五章中是4、3,把“L”引向了“Left”的意味。但到后面剧情,“L”后面跟上了四位数,才把“L”解释为真正意义上的“Loop”,有被“卧槽”到。

这个“轮回”还涉及到梦境魔女的能力,即一遍遍用梦境模拟,就可以模拟真实、接近完美,又引入了“让猴子敲打字机终有一日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这种说法。作为设定还算挺酷的。然而……铺开了一堆什么“魔女管理委员会”又出来个肉身成神的“一拳姐”陆瑾着实给我看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且有种看西幻和武侠小说糅合的神秘感觉……

以及,还是不得不吐槽的一点是……这一个个神仙幽灵仍然只是有特殊能力的人而已,用着人的思考方式,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嘛,但作品本意也不讨论这个,Whatever了。

此外,开头没名字的姐姐那一段,一个奇妙的Meta插入一度让我以为世界观要搞Meta了……

《六阶谜题》,不太标准的暴风雪山庄。六个人被传送到跟前作一模一样的别墅里被要求玩游戏,每过一小时会有人被要求杀个NPC,大伙【不能】推理出这个人是谁(对,不能!)。一共六轮推理,每轮中推理正确者得一分,游戏结束后积六分者可以安全离开(然而男主一上来就被扣了一分);没有被推到的凶手可以获得一个字母,游戏结束后可以尝试输入六个字母组成的密码,输对了大伙都可以安全离开。

之所以说是“不太标准”的暴风雪山庄,是因为这六个人完全是一伙的,不存在任何内斗和欺诈。于是,整个游戏就变成了——“有个神秘人要我们演一出戏,大伙如果演得太假就会被神秘人干碎,但如果演得太狠我们推不出来也会被干碎”,有种在过家家中寻找平衡的微妙感……

首先是视点——虽然是男主单视角,但时间线从被困与之前的生活之间反复横跳。先来一段现实生活中男主和邬娅的“都市传说”,再来一段被困时的推理,然后让玩家发现,邬娅乐子人式的“都市传说”所发现的六个死者,竟也恰好是游戏中死掉的六个NPC。

其次是解谜手法。虽然怀抱着“过家家微妙感”,但书本锁门制造密室、房梁上不同粗细的痕迹反推死者姿势、推倒书柜压住死者的腿之类的手法写得还是精彩的。夏岚所提出的“暗号系统”,在最后被揭示成为“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暗号”的时候,确实有被“卧槽”到。

然后,当六人成功逃出来,在夏岚家醒来之后,剧情就开始疾走了……

首先,延续前作世界观,夏岚告诉了男主关于自己身上的诅咒以及李郁魔女的身份,并试图说服男主,这一次的游戏也是某种魔法,然后被男主推理推爆了……然后前作的“一拳姐”一拳把虚拟世界干碎了一个洞……在六个分支结局中表示邬娅是精神分裂,另外一个人格是魔女,邬娅就是乌鸦,神秘的幕后主使者“Crow”是邬娅想象出来的,邬娅为了见男主这场游戏才开始的……不知道续作会接着哪个结局写。

(以及,前作中夏岚手机上给男主“刘”的备注是“刘❤”,刘你这根木头!)

以及,不管是《七人杀阵》还是《六阶谜题》,七户山的这座别墅里神秘的“仆人房”永远没被打开过……怎的是节目组的道具室是吧!

《孤岛海妖》,一个完全不标准的暴风雪山庄。一行人登上孤岛调查六年前的悬案,面对岛主按时还原的案发现场寻找凶手,然而通讯器也被切断了……
本作以对同一事件的多种解答为卖点,最后推出了八种答案(虽然前面几种多少有点扯了),但这一作的推理部分,与前作相比感觉略弱一些。首先是信息收集方面,受限于游戏内24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可以收集的内容是很少的。很多关键信息甚至是在前几个推理完成之后才给出,导致这“八种答案”不得不说有些水分。

以及,这一作的“巧合成分”实在太高。朱里枼看的漫画,原作者恰好是遇害者之一,漫画内容与这期悬案有关;新角色“透明侦探”小莹是当年案件中唯一的幸存者、也是岛主的女儿、还是神秘教团的圣女;“透明侦探”的推理中,夏岚手里突然间又冒出了一个可以“预知未来”的“三眼女神”……

剧情的高潮之一在于这次“探案”也是一个阴谋,也变成了“案情”的一部分,当年的真凶就在身边。然而,“真凶”常安亦豹变的时候,不管是剧情上还是演出上,都过于缺乏张力。李丽思和常安亦打起来了,邬娅躲进安全屋,房门被常安亦打开,然后开始打嘴炮,然后李丽思冒出来“我刚刚只是被你打痛了,揉了揉又来跟你打了!”……常阿姨和隔壁雪之本境常店长都姓常所以脑回路也一样要被主角打嘴炮是吗……

高潮之二是伽玛的“平行宇宙”说,找到对应的识别码后,有一条世界线可以拯救被闷死的小莹,从而阻止常安亦成功挣脱杀光主角团,达到真结局。但感觉……也仅仅是一个不错的设定,没有加入什么Meta元素(失望)。

但值得提一嘴的是,这一作的素材准备、UI设计(但这个真的一股P5+方舟理想城夏活的味道)可以说非常精美。关键道具“笔记”不仅体现出了两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不同的笔迹,甚至上面的水渍都是关键的推理点。这下赛博剧本杀了。
纵观三作,制作组可谓是展开了一个巨大的世界观。魔女管理委员会、梦境魔女与她附身的李郁、夏岚家的诅咒、七户山的传说、魔女Y(黄邬娅?)和她的幻想伙伴Crow、“一拳姐”陆瑾、小绿、代表神秘教团的“梅花镖”印记……

总体上来说,对这个系列作品的世界观抱有一些的期待和一些的担忧。上一个把世界观铺得如此开的游戏已经寄了(指《永远的七日之都》)。

这其实也是综合评价里说,重点是“萌萌二次元”的原因。谁能拒绝短发无口但本体是个魔女的可爱小女孩和梦想开一家麻婆豆腐女仆咖啡厅的逗比女大学生呢!如果不够的话还有高智商的白衬衫干练姐姐和骚话连篇眼神超级屑的萝莉控百合人!推理?那还重要吗?何况它写的还算很不错不是吗!狠狠的好评了!

高雅到高傲的十四行——《叙事曲》

(剧透警告)

《叙事曲:难忘的回忆》8.1小时、《叙事曲2:星空下的诺言》7.7小时,全GE通关。

综合评价是:国gal科技树上耀眼的独枝,一首高雅到高傲的十四行。

第一次接触这个系列是18年,在移动端上玩到了《叙事曲2》的demo。今年想起来时,这两作也在steam上架了,于是买票游玩了全程。

我的游评习惯先谈优点再谈缺点,但《叙事曲》让我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用gal的“硬实力”的标准来评价这两部作品似乎怎么看都不太合适。这种“不合适”不是说这些标准无法体现《叙事曲》的闪光点,而是人家根本就没打算在这条赛道上跑,但偏偏有事没事又能跑出几个对这条赛道进行降维打击的吓人成绩。

先谈配乐。先把“作曲团队里有后来为《流浪地球》配乐的大佬”之类的放在一边不谈,为gal写主题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为女主写主题曲,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那为了女主的人设真写了一首五分钟的叙事曲呢?为了合唱社的剧情真找了一帮人合唱了一首歌,甚至为了一个选项加了一个跑调版的呢?

再谈配音。在11、12年的国gal里听到配音本身就是一件稀奇的事了,那再看看阵容呢?山大王!边江!程愿!阿杰!真·他们开始学配音的时候我刚出生!作为配音爱好者,我当时就从声音里听出三个大字:基本功。气息咬字完全无可挑剔,这哪怕在今天的国gal里都是很难得的。

最后谈内容。你见过真把一个物理概念花了几十句台词甚至画张图解释给你看的gal吗?他好像真想教会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会认为这大概是什么重要的剧情伏笔,结果发现男主就在后面的剧情对此发了个感慨就完了??

虽然关于“玩AVG代不代入主角”的争论没断过,但想代入这两本作品的男主,没点文化底蕴还真有点困难。相较于其他AVG多少有点的日式中文,《叙事曲》单单文风就透出一股书生味。(不多做褒贬)后来查了下作者履历,发现是清华CS的高材生……制作团队里不乏名师、名校子弟……

除此之外,《叙事曲》甚至会为了声优的NG集画场景、画声优的立绘;甚至能看到两头身小人演出;甚至会问你“这首曲子你听着像是肖邦呢还是巴赫呢还是莫扎特呢”。

还有必要提一嘴的是《叙事曲》的系统。它压根不是个应用程序,而是个后台进程……还真就那个给我开了眼了……

那为什么说“没打算在这条赛道上跑”,而不是“纯纯降维打击”或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便是这两部作品的叙事。

第一部一开幕,你兄弟的女友跟你兄弟分手了。

等等,什么??

你兄弟确实很喜欢她,但他家很阔,不能谈这样的恋爱。

解释完了??解释完了。

哦……那接下来多半是讲这仨的爱恨情仇吧?

不。接下来讲男主再日常不过的大学生活和他修的心理学课程。

卧槽?!

第二部,男主重逢了青梅的双胞胎妹妹,但没见到青梅。

啊,我懂了,姐姐死了妹妹装姐姐是吧,期待一波展开。

一小时内讲完了,男主回去昏了一夜释怀了。

???

另一个女主是助教学姐,你在她的项目组里做了半个月,现在四个人出去旅游你俩独处。

啊……那大概要讲点这学姐的过往和心事推进一下?

你把她扑倒了,顺势亲热上了。

?????

18年玩《叙事曲2》的demo时刚玩过《真恋·寄语枫秋》,看到这熟悉的配置,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阴阳姐妹。然而我没料到的是,这种放在别的gal里高低给你整点谜语人的设定,《叙事曲2》里一笔就带过了。

个人认为,这种矛盾来自于《叙事曲》对一种“约定俗成”的违反。

有理论认为,艺术必须有观众的参与。杜尚的《泉》,缺少了观众和艺术批评家对它的鉴赏与批评,它就永远只是工业生产线上下来的一个普通的便池。这一特点在强调“交互”的电子游戏艺术上更为突出。

观众的鉴赏和作者的创作,在这种“交互”中会达成一种“默契”,然后慢慢发展成一个特定的“印象”。这种现象在二次元、同人创作中是尤其明显的。看到一个金发双马尾,就会产生“傲娇”、“皇女”的印象;看到戴着眼罩的JK就会觉得她可能有中二病……但把相同的角色拿给非二次元的受众看呢?“她把头发染成粉色,是不是说明这个角色很叛逆啊?”

同样的,gal也有自己的“约定俗成”。比如男主多半是个路人;比如场景要么是高中要么是架空;比如最后的浪漫需要这样那样的铺垫……

但《叙事曲》把这些打破了。《叙事曲2》的结尾,男主和星瑶坐着银河铁道列车飞出天文台。如此浪漫的剧情,CG却没有聚焦在这两个人身上或者去展现女主此时的美丽。这是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而且作品中除此之外大有可举例之处。它遵循的是另一种“约定俗成”,《雷雨》、《哈姆雷特》等经典戏剧的“约定俗成”(作者宣称)。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一篇知乎帖子下面的“上位艺术之争”了。链接给上,不再重复其内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251393/answer/690140765

玩五百一千本日式galgame,能提升对galgame的鉴赏能力吗?

这个问题的定义其实非常不明确。什么是“galgame的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提升二次元浓度”就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知道更多如“金发双马尾是傲娇”之类的“知识点”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看过更多Hscene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而有人认为,能够从剧情、演出、音乐、配音里品出千字评论,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那么,“上位艺术”这个说法正确吗?或者说“上位艺术”这个概念存在吗?恕我才疏学浅,在相关美学理论方面没有知识储备,就谈点个人的朴素看法吧。

个人认为,与其说电子游戏艺术是其他传统艺术的子类,不如说是其他艺术的结合。

电影、传统戏剧能指导gal的创作吗?绝对可以。如果说艺术可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那么不同门类的艺术自然有相通之处。积淀了千年的艺术门类中所诞生的佳作,能流传下来是有其道理、值得参考的。千年来文章上亿篇,几篇流传为佳作,难道真的是运气好?假设一千年后gal发展壮大了,难道有人觉得千年来的每一本都能被人记住,或者流传下来的都是些流水账?

那么,gal应该向电影、传统戏剧看齐吗?或者说gal的创作参考电影、传统戏剧越多就越“优秀”吗?我认为,绝对不是。电子游戏艺术、AVG、gal这些门类下的作品本身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探索所留下的经验也值得尊重。gal可以指导gal的创作。如果艺术只能是对既往的宝贵经验的重复,那一切经典都会成为原教旨主义者眼中“不够经典”的离经叛道。

11、12年的同期国gal,对日gal进行模仿仍是主流。这时出现的《叙事曲1》其实是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当然,是在对国gal认识有限的我看来)然而,《叙事曲》的模式过于“硬核”,不管是鉴赏起来还是创作起来都有些困难,于是其后继者便只有《叙事曲2》。而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5、16年,同期作品是瑕不掩瑜的“三恋一匣”第二作《真恋·寄语枫秋》和令人高呼“卧槽国gal原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高考恋爱一百天》;《叙事曲》便真的成为了“国gal科技树上耀眼的独枝”。

当然。如果出了《叙事曲3》,我还是会买,还是会为其鼓掌。

废萌与哲思——《Workshop三部曲》

美少女倒贴的外衣下对爱情的解构

上周四主义的悖论前对自由的试论

理性到无言的幻想中对浪漫的升华

荒诞式狂妄的背景内对非人的狂想

如果你接受废萌外壳(甚至有点瓦库瓦库),想看软科幻顺便探讨点相关问题,快tm关了这个游评防止剧透然后买买买(除了第一部《茸雪》酌情考虑下)。

(剧透警告)
Workshop三部曲,《茸雪》《梦末》《昙花》,14.9小时全剧情通关。

作为5小时左右就能推完的短篇作品,这三部作品很好的利用了“短篇”所带来的表达张力,也规避了很多长线剧情可能产生的问题。

诚然,对于AVG来说,做好一个短篇未必比做炸一个长篇困难,短篇能省下大量的开发经费和维护精力,而且对剧情完整性的要求也低了很多。单说“硬实力”的话,这三作平均1-3个角色立绘,每个角色1-3套衣装和动作差分,十多张CG,闲踏梧桐、可可味、花玲(这位甚至是实名上网)等CV的参演,对于短篇而言还要啥自行车啊。

三篇分别谈吧。

《茸雪》,在雪山上的小木屋里和随时想和你贴贴的妹妹独处,标准废萌。

但真相是:你们俩都被基因编辑过了。你只能喜欢妹妹,妹妹也只能喜欢你。

那么,在小木屋里的你和妹妹,究竟是真心相爱呢?还是由于被基因编辑了才爱呢?

上周四主义的观点是:“世界是在上个周四诞生的”这一命题无法被证伪。诚然,一个命题无法证伪绝对说明不了其正确性,但当教授告诉你:“其实我什么都没做,至于我到底做没做,你猜”的时候,“自由恋爱”与“基因恋爱”的边界线又有多模糊?

即便抛弃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还是可以问: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

之所以说是“对自由的‘试论’”,是因为我认为这个论有内味了,但不够好。

一方面,这个论是建立在我个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作者却直接断言了的基础之上的。“恋爱是繁衍的伴生品,只有人类有这种复杂的求爱、恋爱过程,效率是很低的。当今的恋爱已经市场化了,直接通过基因来分配会更好一点。”我直接“???”。孔雀开屏是为了给人类看吗……?当今恋爱具有市场的哪些特征……?

另一方面,教授这个角色不够学术。教授和记者的对话,我确实对这个记者逆天的理解力感到谔谔,但这个教授的话术……泻药,已经想拿着稿子上去对辩了。

后面面对同行的道德质疑的时候,为教授开脱的方式是给这群研究员一个个扣上黑料。虽然挺符合教授这种有点“玩世不恭”、“道德关我屁事”的人设,但终究还是差点味。

面对这种悖论,剧情给出的“解”是:反抗专制,也反抗自由。反抗自由的专制,也反抗专制的自由。

虽然略微有些怀疑主义的味道,但这种“反抗”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理性”。在“自由”和“专制”这样的二元对立之中走向一个极端抑或纠结于二元对立之中寻找定义,都是一种“静止”。在无限的思考中发展与求索,才是这种“反抗”的意义。

《梦末》,在世界末日的世界里,只想写卷子的你被副业是CV的同桌美少女倒贴,标准废萌。

真相是:由于世界末日带来的绝望,大家都已经服用了阻隔情感的药物,一旦停药随时有生命危险。男女主产生不了任何爱情的悸动,但仍然尝试着爱对方。

想到这两人永远只是模拟爱情的时候,剧情的糖越甜,越能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感。

太阳即将爆炸,少部分人类搭乘方舟逃离,会上瘾但必须依赖的药物……你以为要谈伦理?不,它以浪漫的方法探讨“意义”。

世界末日了,写卷子还有什么意义?谈恋爱还有什么意义?钓鱼还有什么意义?跳进海里把女孩救上来还有什么意义?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想起了《尼尔·机械纪元》沙漠任务,沙漠最深处的机械生命体读取了人类的历史记录后,模仿着人类组建家庭生孩子的场面。

巧的是,《尼尔·机械纪元》讨论的也是“无意义”。A2在崩塌的塔中默念“这世界原来这么美”,这种“无意义”成为了浪漫本身。

《梦末》的番外,方舟解体了,人们发射逃生舱在宇宙中漂泊。一万六千年后,断续冬眠的某个人在某个逃生舱里失去了一切交流,语言也随之退化,而在所有的数据里找到的,故事女主以男主为模板录制的音声成为了他对人类文明仅存的记忆。他忘了自己的名字,就用在音声中出现的男主的名字命名自己。当他惊喜地发现逃生舱被引力捕获时,他能说出的句子也只剩下了音声的台词。于是,这个子文明的创世传说,就是这一条音声。

设定的确是小学生都能想到的设定,但“破败中无意义地维护日常”的剧情通过单纯的文字演出展现,这就是理性的浪漫吗?爱了。

作者称主题是关于“死亡”的探讨。个人感觉已经包括在上面了,不再复述。

《昙花》,转入学习压力很低的学校养病的你和文学系爱种花的病弱无口、声称和你有两个孩子的元气萝莉贴贴。标准废萌。

真相是:这只是梦。人类研究出了定向记忆抹除后,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极度的世界观下,个人、财团或政府可以“购买人的记忆”,以达到对某个事件的抹杀。记忆变成了可售卖的商品,产生了市场。大部分无产的工人只能通过售卖记忆维生,而这种售卖本身也会上瘾。男主是这项技术的奠基人,这场梦是为了找回记忆。

要说缺点的话……剧情大纲的确有点狗血。男主学生时代和前桌的病弱无口女一相恋,通过写明信片交流;为了治好女一的病,男主学医成为了学者;女二一直帮着女一给男主写明信片写了几十年,女一死了还在瞒着男主写,最后自己都分不清是在帮别人还是爱上了男主。男主崩溃了一气之下删除了女一有关的记忆,成为了定向记忆抹除的首个实验者。女二在男主末年帮助他找回记忆。

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作品的表现手法。

不同于单线叙事的《茸雪》和一开始就把设定摆出来的《梦末》,《昙花》的玩家视角是两条线。男主的梦境故事,和现实世界里某个不知名上班族与一张明信片的故事。最后两条线汇聚在躺在病床上的男主身上。这种“镜头布置”带来的是一种解谜式的体验。作为《回忆忘却之匣》入坑国gal的我来说,爱了。

玩家在梦境中看到的男主似乎随时都会昏倒然后失忆,而每次失忆都像是一次轮回。同一段文字的多次重复,很好地增强了叙事的冲击力。

此外,梦境是正常画风,现实世界却是一种泛黄的无色画风。这种反差,加以这个“只要这个音乐响起我就听见炒饭对我在喊‘*你妈’”的音乐,给这个极度资本主义化的世界观的构建添色不少。以及,这个“人类社会由故事构成”的基础逻辑,我只能说,你懂,你真的懂。

在看到“人类社会由故事构成”的时候,尤瓦尔·赫拉利这句我在高中引用了无数遍甚至做了一个演讲的句子又一次跳出来:“在人类的共同想象之外,根本没有神、国家、金钱、权力、法律、正义。”

个人的一个奇怪观点:假设时间轴真实存在,那么随着时间推进,这个世界的信息每刻都在损失。一个人向草丛里倒了一杯饮料,糖的浓度被稀释后,这个事件本身也不再存在。一个人行了善、做了恶,当这件事不再被关注,事件也不再存在,至多留下的是对这个人的印象。

所以,为了去抵抗这种损失,人类选择“记忆”。“记忆”是一个“人逻辑”的行为,它会去塑造一个人,塑造一个文明。然而,放弃记忆,或者说把记忆的权力交给市场,是一种“非人逻辑”。人类为自己创造出的巨物所俘虏(好多能讲的,不展开)。

(至于作者本意的“打工就是出卖灵魂”,个人对此观点持批判态度,不评价。)

但在谈完三篇之后,还要谈谈三部曲的“第零部”《余香》。

本来以为三部曲已经推完的我打开萌娘百科发现了这部steam下架、荣誉阿根廷人也找不到的作品,于是找了条路补完了全剧情。看完的那一瞬间我甚至有点想重新品品其他三部看看是不是《余香》的精神续作。

综合评价是:奶油和装饰品撒的比本体更多的蛋糕,披着浪漫主义羊皮的安纳其。

先谈“硬实力”:这一作的硬实力对比另外三部实在谈不上能打(第零部嘛,理解)。恋爱剧情中规中矩,立绘有点塑料质感,背景、CG的构图也很简单,CV的话……灵缡心……该说是营业属性多了点还是……声线很可爱但基本功……我从15年听到现在……个人感觉最贴角色的居然是邱诚妈(有点夸张了,连橙、王潇都很棒的狗头保命)……

以及H内容。尺度确实大得多了,但作为玩家来说,受制于短篇没有情感铺垫的H……这是想表达那些“高贵的自由灵魂”的本质就是拔吗?

什么?你说这部作品本来就是荒诞主义所以要表现割裂感?彳亍,那就谈谈这足够“政治不正确”的“深度”主题吧。

首先,《余香》构建的是一个极度赛博朋克的世界观,并且有很强烈的讽刺意图。然而,构建的手法却是非常简单的“叠加设定”。

像《昙花》一样,给一两个特别跳脱的设定,去讨论一两个问题,是很好的。但设定叠的多了,就像是“过多的奶油和装饰品”,容易给人一种强烈的失衡感。除非作者从一开始就不想让玩家读懂,或者目标只是仅仅对设定的共鸣。
现实世界的“设定”是有逻辑通顺而复杂的“根源”的,虚拟货币可以流通的根源之一是信用体系、短视频流行的根源之一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节奏加快的根源又涉及科技、经济、交通、社会学、政治与国际形势……(当然这点例子完全不足以表达这种“复杂性”)

正因为这种复杂性,想在虚拟世界中构建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根系”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幻想作品选择从现实当中搬运大多数的根系,然后贴上几个设定或者构建几个规模较小的“根系”。常见的例子如西幻、武侠等。
反观《余香》,贴了大量让人感到黑暗、冷酷的设定,却找不到什么用来支撑这些设定的“根系”。

其次,《余香》全文使劲在嘲讽权力,但对这个概念的认知不具有批判性、现实性。

个人在大学前当过12年的班长/副班长,就根据个人经验斗胆说这么一个断言:管理40个人和管理400个人完全不只是乘个十的事。权力固然有异化人性的一面,但也有建构体系、维持大规模社会运转的一面。社会分工或许给人带来无法选择的痛苦,但大多数人都会忽视自己“敲键盘”这个行为的“成功”需要涉及到多少人的工作。把这该死的权力从《余香》里彻底删掉才是真正的乌托邦。

最后,也是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二元化和对立。

认可集权的对立面一定是自由的灵魂,唯美的爱情和长久的生计如鱼和熊掌般不可兼得……这种设定的本质和“女朋友和妈都掉水里你先救谁”有什么区别呢……高中毕业了没有男女朋友就一辈子不能幸福了吗……所谓“真正的幸福”能面对《茸雪》里教授这种诡辩家的质问吗……

以及“自由”又是什么呢……是“在不平衡的二择中不能选择有利的”为“不自由”,还是“在相等的选择中被迫选择其中一个”为“不自由”?没有“限制”又如何定义“自由”?(这话问题很大,日后有想法再写)

真的,一两条地狱笑话或者一两件极端事件是绝不可能掀翻沉默的绝大多数的。那么多政治、历史、哲学学者的工作也不会因为这些东西的出现或者有关“立场”的阴谋论而变成白忙活。

(当然,在看了《昙花》的创作笔记之后,个人对作者创作《余香》时的精神状态表达充分的理解)

这三(si)部作品,个人认为其实也突出了国gal整体环境的……一言难尽。

没有稳定的、足够大的消费市场,题材难以破圈;相应的,生产方也转向小本生意,走一些其他路径,比如像这样用gal的形式去探讨一些问题(艺术性大于实际意义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