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到高傲的十四行——《叙事曲》

(剧透警告)

《叙事曲:难忘的回忆》8.1小时、《叙事曲2:星空下的诺言》7.7小时,全GE通关。

综合评价是:国gal科技树上耀眼的独枝,一首高雅到高傲的十四行。

第一次接触这个系列是18年,在移动端上玩到了《叙事曲2》的demo。今年想起来时,这两作也在steam上架了,于是买票游玩了全程。

我的游评习惯先谈优点再谈缺点,但《叙事曲》让我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用gal的“硬实力”的标准来评价这两部作品似乎怎么看都不太合适。这种“不合适”不是说这些标准无法体现《叙事曲》的闪光点,而是人家根本就没打算在这条赛道上跑,但偏偏有事没事又能跑出几个对这条赛道进行降维打击的吓人成绩。

先谈配乐。先把“作曲团队里有后来为《流浪地球》配乐的大佬”之类的放在一边不谈,为gal写主题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为女主写主题曲,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那为了女主的人设真写了一首五分钟的叙事曲呢?为了合唱社的剧情真找了一帮人合唱了一首歌,甚至为了一个选项加了一个跑调版的呢?

再谈配音。在11、12年的国gal里听到配音本身就是一件稀奇的事了,那再看看阵容呢?山大王!边江!程愿!阿杰!真·他们开始学配音的时候我刚出生!作为配音爱好者,我当时就从声音里听出三个大字:基本功。气息咬字完全无可挑剔,这哪怕在今天的国gal里都是很难得的。

最后谈内容。你见过真把一个物理概念花了几十句台词甚至画张图解释给你看的gal吗?他好像真想教会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会认为这大概是什么重要的剧情伏笔,结果发现男主就在后面的剧情对此发了个感慨就完了??

虽然关于“玩AVG代不代入主角”的争论没断过,但想代入这两本作品的男主,没点文化底蕴还真有点困难。相较于其他AVG多少有点的日式中文,《叙事曲》单单文风就透出一股书生味。(不多做褒贬)后来查了下作者履历,发现是清华CS的高材生……制作团队里不乏名师、名校子弟……

除此之外,《叙事曲》甚至会为了声优的NG集画场景、画声优的立绘;甚至能看到两头身小人演出;甚至会问你“这首曲子你听着像是肖邦呢还是巴赫呢还是莫扎特呢”。

还有必要提一嘴的是《叙事曲》的系统。它压根不是个应用程序,而是个后台进程……还真就那个给我开了眼了……

那为什么说“没打算在这条赛道上跑”,而不是“纯纯降维打击”或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便是这两部作品的叙事。

第一部一开幕,你兄弟的女友跟你兄弟分手了。

等等,什么??

你兄弟确实很喜欢她,但他家很阔,不能谈这样的恋爱。

解释完了??解释完了。

哦……那接下来多半是讲这仨的爱恨情仇吧?

不。接下来讲男主再日常不过的大学生活和他修的心理学课程。

卧槽?!

第二部,男主重逢了青梅的双胞胎妹妹,但没见到青梅。

啊,我懂了,姐姐死了妹妹装姐姐是吧,期待一波展开。

一小时内讲完了,男主回去昏了一夜释怀了。

???

另一个女主是助教学姐,你在她的项目组里做了半个月,现在四个人出去旅游你俩独处。

啊……那大概要讲点这学姐的过往和心事推进一下?

你把她扑倒了,顺势亲热上了。

?????

18年玩《叙事曲2》的demo时刚玩过《真恋·寄语枫秋》,看到这熟悉的配置,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阴阳姐妹。然而我没料到的是,这种放在别的gal里高低给你整点谜语人的设定,《叙事曲2》里一笔就带过了。

个人认为,这种矛盾来自于《叙事曲》对一种“约定俗成”的违反。

有理论认为,艺术必须有观众的参与。杜尚的《泉》,缺少了观众和艺术批评家对它的鉴赏与批评,它就永远只是工业生产线上下来的一个普通的便池。这一特点在强调“交互”的电子游戏艺术上更为突出。

观众的鉴赏和作者的创作,在这种“交互”中会达成一种“默契”,然后慢慢发展成一个特定的“印象”。这种现象在二次元、同人创作中是尤其明显的。看到一个金发双马尾,就会产生“傲娇”、“皇女”的印象;看到戴着眼罩的JK就会觉得她可能有中二病……但把相同的角色拿给非二次元的受众看呢?“她把头发染成粉色,是不是说明这个角色很叛逆啊?”

同样的,gal也有自己的“约定俗成”。比如男主多半是个路人;比如场景要么是高中要么是架空;比如最后的浪漫需要这样那样的铺垫……

但《叙事曲》把这些打破了。《叙事曲2》的结尾,男主和星瑶坐着银河铁道列车飞出天文台。如此浪漫的剧情,CG却没有聚焦在这两个人身上或者去展现女主此时的美丽。这是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而且作品中除此之外大有可举例之处。它遵循的是另一种“约定俗成”,《雷雨》、《哈姆雷特》等经典戏剧的“约定俗成”(作者宣称)。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一篇知乎帖子下面的“上位艺术之争”了。链接给上,不再重复其内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251393/answer/690140765

玩五百一千本日式galgame,能提升对galgame的鉴赏能力吗?

这个问题的定义其实非常不明确。什么是“galgame的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提升二次元浓度”就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知道更多如“金发双马尾是傲娇”之类的“知识点”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有人认为看过更多Hscene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而有人认为,能够从剧情、演出、音乐、配音里品出千字评论,是提升galgame鉴赏能力。

那么,“上位艺术”这个说法正确吗?或者说“上位艺术”这个概念存在吗?恕我才疏学浅,在相关美学理论方面没有知识储备,就谈点个人的朴素看法吧。

个人认为,与其说电子游戏艺术是其他传统艺术的子类,不如说是其他艺术的结合。

电影、传统戏剧能指导gal的创作吗?绝对可以。如果说艺术可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那么不同门类的艺术自然有相通之处。积淀了千年的艺术门类中所诞生的佳作,能流传下来是有其道理、值得参考的。千年来文章上亿篇,几篇流传为佳作,难道真的是运气好?假设一千年后gal发展壮大了,难道有人觉得千年来的每一本都能被人记住,或者流传下来的都是些流水账?

那么,gal应该向电影、传统戏剧看齐吗?或者说gal的创作参考电影、传统戏剧越多就越“优秀”吗?我认为,绝对不是。电子游戏艺术、AVG、gal这些门类下的作品本身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探索所留下的经验也值得尊重。gal可以指导gal的创作。如果艺术只能是对既往的宝贵经验的重复,那一切经典都会成为原教旨主义者眼中“不够经典”的离经叛道。

11、12年的同期国gal,对日gal进行模仿仍是主流。这时出现的《叙事曲1》其实是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当然,是在对国gal认识有限的我看来)然而,《叙事曲》的模式过于“硬核”,不管是鉴赏起来还是创作起来都有些困难,于是其后继者便只有《叙事曲2》。而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5、16年,同期作品是瑕不掩瑜的“三恋一匣”第二作《真恋·寄语枫秋》和令人高呼“卧槽国gal原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高考恋爱一百天》;《叙事曲》便真的成为了“国gal科技树上耀眼的独枝”。

当然。如果出了《叙事曲3》,我还是会买,还是会为其鼓掌。